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才队伍 >> 院士

院士

 

洪朝生1920.10.10——2018.8.19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长期从事低温物理与低温技术研究,发现半导体锗单晶中低温电导与霍尔效应反常现象并提出杂质能级导电唯象模型,成为国际上无序系统电子输运机制研究的开端。作为建立具有液氢和液氦条件低温研究室创始人,致力于推动我国低温工程与应用超导的研究、教学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室主任、副所长,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主任,清华、北大、科大物理教授,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低温工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由于对中国与国际低温工程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获2000年国际低温工程委员会门德尔松奖。 More...

 

佟振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长期从事有机光化学研究,在超分子体系中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能量传递和化学转换等方面取得非常有意义的结果。利用超分子体系提供的微纳米空间作为微反应器,在高底物浓度条件下高选择性地合成了大环化合物,提出了在烯烃光敏氧化中得到单一类型的氧化产物的新方法。研究了超分子体系中远程电子转移和三重态能量传递,用光化学和光物理相结合的方法为“通过化学键”和“通过空间”进行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提供了例证。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曾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所长。200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化学奖”,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8年获亚洲太平洋地区光化学委员会成就奖。More... 
 
 
 

陈创天1937.2.18——2018.10.31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晶体材料专家,长期从事晶体材料研究,提出了“晶体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阴离子基团”理论,并成功地运用于新型无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探索研究中。他领导的研究组相继发明了具有重要工业应用价值的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BBOLBO,近年来又陆续发展出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KBBFRBBFSBBOKABO等,并同合作者一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NdYVO4 激光的6倍频谐波光输出(177.3nm)和Ti:Sapphire激光4倍频谐波光(200nm-170nm)输出,其中177.3nm谐波光已成功应用于光电子能谱仪中。国内外科学界认为,这一进展对推动光电子能谱仪的发展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他本人曾获美国光电子工业技术成就奖、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首届陈嘉庚物质科学奖和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等。 More...

 

周  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低温工程专家,长期从事低温工程技术研究,在建立液氦和液氢温区条件及其应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新型制冷技术研究中取得了创造性的成绩。在国内首先采用直拉进排气阀式长活塞型膨胀机替代液氢研制成氦液化器,为我国超导技术和极低温物理实验提供支撑条件;在国内首先开展脉冲管制冷机的研制工作,首先提出了二级脉冲管制冷,揭示并实验验证了双向进气脉冲管的优异性能,发明了多路旁通流程;率先将同轴结构、多路旁通和非对称喷嘴结合用在微型高频脉冲管制冷机上。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级奖3项,部委级奖4项,中国物理学会首届胡刚复实验物理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他带领研究生进行混合工质节流制冷研究,为深低温冰箱等应用打下基础。曾任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主任。More...
 
 

许祖彦

中国工程院院士,激光技术专家,长期从事可调谐激光、全固态激光器和光学非线性过程研究,指导学生发现光学参量效应相位匹配折返现象的普遍性,合作发明多波长光参量激光器、复合腔光参量激光器,高功率宽调谐纳秒、皮秒和飞秒光参量激光系统。合作研究深紫外谐波产生,并提出多种专利技术,实现了1μm激光的6次谐波和深紫外宽调谐激光。牵头研制出全固态高功率红绿蓝三基色激光器,在国内率先实现激光大屏幕投影显示。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11项,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More...

 

江  雷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仿生智能超浸润界面材料的研究工作。迄今发表SCI论文500余篇,被引用35000余次,H因子为87。已获发明专利授权70余项。现兼任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Small》国际顾问编委会主席、《材料科学》副主编、《Adv. Funct. Mater.》、《Acs Nano》、《Adv. Mater. Interfaces》等杂志的编委。2018年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16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对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发展的贡献奖章(UNESCO Medal "For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ies");2015年获得ChinaNANO 奖(首位华人获奖者);2014年作为中国大陆首位获奖人获得美国材料学会奖励“MRS Mid-Career Researcher Award ”;同年获得化学领域和材料领域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奖以及最具国际引文影响力奖; 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3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2011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现任中科院理化所科技委员会主任。More...
 
 

吴骊珠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有机光化学家,长期从事有机光化学的研究,在有机光化学合成和人工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研究中做出系统性创新成果。利用可见光催化提高了光化学反应选择性,实现了若干具有典型意义和重要应用价值的光化学反应。突破了传统脱氢偶联反应必需加入化学计量氧化剂的局限,创建“放氢交叉偶联”新反应,实现了多种惰性键的活化和交叉偶联。模拟自然界光合作用系统I和系统II,开发了高效、稳定、廉价的可见光驱动放氢和放氧催化体系,实现了没有牺牲剂条件下高效稳定的可见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氢和放氧,将国际上最高产氢催化转换数提升到1600万,取得了可见光催化制氢研究的突破性进展。200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2007年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9年荣获“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妇女”,2010年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1年荣获“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13年荣获“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奖”,2016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化学会-赢创化学创新奖”,2016年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17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