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理化所举办第十三期“未来青年论坛”专家报告会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16

  应“未来青年论坛”和中科院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邀请,华南师范大学兰亚乾教授、深圳大学苏陈良教授、南开大学李兰冬教授以及黑龙江大学付宏刚教授一行于313日下午来到理化所交流访问,并分别以氧化-还原分子结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剂 人工光合成高值气代化学物质分子筛限域金属催化材料以及基于基团相互作用可控合成光/电催化材料为题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兰亚乾教授着重强调了设计和合成有效的光催化剂的重要性,整个报告围绕金属有机框架、共价有机框架的合成和利用以及多功能光-有机催化体系的构建进行。他以MOFCOF入手,从原子层面阐明活性位点和催化机制,报告内容新颖充实,条理分明。 

  苏陈良教授主要介绍了光反应释氘物种协同金属催化用氘还原有机物质的氘代创新策略,阐明了催化材料载流子行为调控与水/重水高效活化的内在关联,揭示了表界面氢/气物种形成、有机物活化及碳氢/成键机制,报告内容精彩丰富,令参会师生受益匪浅。 

  李兰冬教授的报告围绕沸石分子筛展开,他分别介绍了三种类型的分子筛限域金属孤立活性位点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案及其在实际催化过程中的构效关系。分子尺度限域效应使得上述材料可以实现一些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催化转化过程。李教授的精彩报告引发在场师生的思考,而后进行了热烈的学术交流讨论。 

  付宏刚教授围绕光催化与电催化材料可控合成相关问题展开报告,介绍了基于含氧基团和含氮基团相互作用,调控光、电催化材料的尺寸、形貌、表面缺陷和电子结构的合成方案,实现了高效的光、电催化反应。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反响热烈,与付教授进行了热烈广泛的交流讨论。 

      

报告会现场 

    

  报告人简介: 

  兰亚乾, 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09年,获得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10-2012年于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同时为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关西中心外国人特别研究员。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第四批国家“WR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称号。曾获中国光化学-泊菲莱优秀青年科学家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吉林省自然科学奖等奖励。现担任中国化学会光化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快报(CCL)副主编,Natl. Sci. Rev.学科编辑组成员,Inorganic ChemistryEnergyChemScientific Reports、结构化学等期刊编委和顾问编委。主要从事团簇化学和配位化学的研究,致力于晶态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探索。近五年来作为通讯作者在Sci. Adv.PNASNat. Commun. (7)J. Am. Chem. Soc. (11)Angew. Chem. Int. Ed. (26)Adv. Mater. (4)Chem (2)Matter (2)Natl. Sci. Rev. (2)CCS Chem (3)等期刊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170余篇。论文被他引23000多次, ESI高引论文28篇,个人H-index 77,连续3年入选科睿唯安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化学)和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化学)。 

  

      苏陈良,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鹏城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深圳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Nano Research青年科学家奖,英国皇家化学会J. Mater. Chem. A新锐科学家,担任中国感光学会青年理事会副主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化学专委会委员,担任Nano Res. EnergyGreen Energy Environ.Trans. Tianjin U.等期刊青年编委及Chem. Res. Chin. Univ.客座编辑。现为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20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08月至20152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人工光合作用研究,作为通讯作者在Nat. Catal.Natl. Sci. Rev.Angew. Chem. Int. Ed.3)、Nat. Commun.5)、Chem. Soc. Rev.Adv. Mater.2)、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Sci. Bull.3)、ACS Energy Lett. (2)Nano Lett.ACS Catal.3)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总引用8500余次,H-index 53 

 

  李兰冬,1980年出生,现任南开大学杰出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0)。曾获中国分子筛青年奖(2019),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20)。长期从事分子筛吸附催化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聚焦分子尺度限域空间内的特异性化学行为,以之探究吸附催化本质并指导材料与过程的设计。在ScienceChem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5项,已完成多个分子筛材料合成与吸附催化应用的中试放大。 

 

  付宏刚,教授,黑龙江大学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曾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首批“国家WR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化学化工学部委员(两届),现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EES Catalysis副主编,连续5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主持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主要从事光催化和电催化领域的材料设计合成、结构调控,在材料尺寸、晶相、缺陷的选择性控制合成及其在光催化、电催化制氢,有机物合成以及ORROER等催化反应过程中的活性和稳定性,反应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作为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Nat. Commun.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80余篇,被引用29000余次,H因子89,有50余篇论文进入ESI Top 1%高被引论文,6篇论文进入ESI Top 0.1%热点论文。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含美国、日本、韩国发明专利各1)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