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扫描

媒体扫描

【国科大】师生协力,在科研中“越战越勇”!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23-01-18

  “在科研过程中,战略上,不怕困难,越难越兴奋;战术上,注意细节,才能做成事。”谈到研究生培养,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周树云期望每位学生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可以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周树云,本身就是一位“越战越勇”的科研人。

    

周树云

 

越难反而越兴奋

    1995年,刚到中科院感光所(后并为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读研究生的周树云,便开始结缘银盐CTP版材的研发和产业化研究。

    自CTP(计算机直接制版,Computer-to-Plate)问世以来,该革命性技术替代了传统激光照排技术,改变了整个印刷界。“第一代CTP版材技术利用了银盐扩散转移体系,正好是我们研究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导师陈萍研究员的指导下,周树云深耕银盐CTP版材等影像材料与成像技术研究。

   

读研时的周树云

  2000年博士毕业后,周树云留所工作。2002年,他开始担任团队负责人,与企业配合开展国内第一条银盐CTP版材生产线建设工作并组织试车工作。

  “生产线是新的,产品是新的,生产技术也是新的,一个细节没有突破,就出不来合格产品。”周树云回忆起最初在广东汕头组织试车时的艰苦日子,“每次投料实验,没有出现好结果,压力很大。试车持续了一年多,我一半左右的时间待在汕头生产线上,带着技术团队为企业试车提供现场指导。”

  除了技术上的难题,当时的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周树云说,吃饭时,“我们经常左手赶着苍蝇,右手夹菜吃饭”。团队休息时住的房舍,就在火车轨道附近,“火车经过时,楼板都在振动。每天晚上11点多,最后一趟广州到汕头的火车通过之后才能睡觉。到了每天早上6点多,第一趟汕头发往广州的火车又把我们叫醒。”

  

银盐CTP版材印刷版及印刷样张

  “印刷结果越好,持续时间越长,熬夜熬得就越晚,我们反而越开心,恨不能坚持印到天亮。”周树云说。就这样,在日复一日不断攻坚的日子里,产品性能取得突破,最终达到实用标准。后来,团队又陆续把新一代紫激光CTP版材技术授权给企业,产品运用到人民日报社、羊城晚报社、楚天都市报社、半岛都市报社等的印刷工序中,并出口到东南亚、南美等地。

       团队的版材投产后,约160元/平米的国外进口银盐CTP版材大幅度降到了60至70元/平米。这不仅为国内印刷企业节约成本,也刺激企业采用CTP技术的需求,促进CTP技术在我国印刷领域的推广普及。2008年,银盐CTP版材产业化工作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授予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

  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生产,周树云看到努力奋斗的成果颇为显著,很是欣慰。“期间遭遇过的无数挫折和困难,让我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此后工作中遇到再大的困难,生活上遇到再艰苦的条件,我都有信心克服。”

  有了信心,周树云和团队继续迎难而上,面向国家需求,不断攻克特种成像材料与器件领域新的研究难点,在瞬态激光成像材料等方面取得新的成绩。“自身的科研工作可以参与到国家任务中,解决其中某环节的关键核心材料难题。这种成就感、自豪感,无法用金钱衡量。”

   

产业化示范工程十年成就奖

  

学生眼中的“治愈系导师”

  周树云对科研的热爱,对创新的坚持,也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理念里。

  他给学生的课题,大多是团队此前没有做过或者没有解决的。“我对学生讲,你要解决的问题,我不知道答案,只能给你大致指个方向。”当然,周树云也会帮着学生,一起分析实验方案合理性,排除干扰因素,找到内在实验规律,但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哪个实验条件最优,还是要学生自己解决。

      “三人行必有我师。虽然学生们经验不足,但思维活跃,反而会比我们更有创造力和创新力。”周树云也在指导学生中,和学生一起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国科大2018级直博生郑金晓在团队里研究钙钛矿荧光材料,周树云留意到这类材料还没有人用于中子探测,于是讨论后,郑金晓开始尝试做用于中子成像的钙钛矿材料。“我原来给她建议的方案是物理混合法,即钙钛矿材料与富氢有机物材料物理混合。但她经过调研和思考,创新性地采用富氢有机物作为配体的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闪烁体材料,集快中子吸收与荧光材料为一体,提升了发光效率和中子探测效率。”如今,相关成果发表于化学类顶刊JACS。

  

周树云指导学生

  在国科大2022届博士毕业生陈龙看来,周树云不仅是一位暖心导师,还是一位治学严谨、鼓励大胆创新的导师。“周老师常告诉我们,搞科研就是开卷考试,大家一起讨论着考,成绩要高于一个人闷头考,这就是团队协作的优势。同时,大到逻辑思维,小到化学键表达格式,周老师不厌其烦地逐一检查对照,也教会了我对待科研严谨的态度。”

  带着周树云的“指路明灯”,陈龙留在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担任特别研究助理,继续攻关科研课题。

  

周树云(左)与陈龙(右)

  作为导师,周树云始终牢记着“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之责。深受农村教学的父亲和导师陈萍的影响,“老师要关心学生”的理念已深深烙在周树云心里。他想将这一份责任与爱继续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正因如此,周树云的手机从不关机,一旦学生有急事便可以第一时间联系上他,及时出现在学生身边,当好 “监护人”, 为他们分忧解难。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国科大2021届博士毕业生王莉永远记得周树云身上那条已经泛白的牛仔裤,“从我第一次面试见到周老师,再到我博士毕业,这条牛仔裤始终陪伴着周老师。虽然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对有经济困难的学生,他总是尽最大地努力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读研期间,王莉心中这位“治愈系导师”,也总能一针见血地抓住学生逻辑上、知识上的漏洞,引导他们更全面地思考研究内容。“我始终以周老师为镜,不断勉励自己。”王莉秉承着理念,开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新一轮挑战”。

  

王莉(左)与周树云(右)

 

和学生一起奋斗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周树云表示,“要把这宏伟蓝图变成现实,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也许,我还可以和学生们一起奋斗到2035年,但此后的历程,需要现在的青年学子们当仁不让地挑起大梁。”在他看来,能够赶上这样的时代是学生们的机遇和荣幸,也正因此,必须要肩负起责任和使命。

  “每位同学都能投身到新时代大潮中,通过不懈努力,取得超越老师的成就,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做出应有贡献。”周树云和学生一起并肩作战攻克科研难题,也期望着,将交接棒传递给新的“强国一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