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扫描

媒体扫描

【中国科学报】科学家精神指引前行之路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21-12-23

  “当突击队被冠以您的名字的那一刻,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心中的信念也更坚定了。我们将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不负韶华、奋勇前进。”在中科院首个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启动式上,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宽飞中心副主任李文皓的话语饱含深情。

  2021年7月,李文皓被赋予了一个新身份——“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队长。他深知,从这一刻起,突击队与这位“两弹一星”元勋之间系上了一条达成精神和目标共鸣的纽带。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今年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中科院将“大力弘扬、深入践行科学家精神”作为一项重点工作,部署推进“传承老科学家精神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行动”专项工作(以下简称专项工作),不断加强作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科研生态,为建设一支坚强有力、能打硬仗的科技创新队伍,履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担当提供了坚强保障。

    传承精神 勇担重任 

  钱学森、赵九章、洪朝生、葛庭燧、施雅风、张存浩……这些镌刻在新中国科学史上的功勋名字,如今成为中科院新一代科技攻关突击队的精神旗帜。

  这是今年3月中科院启动的专项工作的一部分。通过在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和重大科技任务攻关的项目组中成立以老科学家命名的突击队,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担历史重任,为国攻坚克难。

  “成立‘张存浩突击队’,就是要始终以前辈科学家为楷模,不断强化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增强信心、决心、恒心,保障科研任务的最终完成。”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党委书记金玉奇告诉《中国科学报》。

  “老一辈科学家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中。誓言铮铮不如冲锋陷阵,漫漫科研之路尚需奋勇直前。突击队全体队员将发扬化学激光精神,不辱团队使命,争取更大成绩。”大连化物所激光研究室党总支书记、“张存浩突击队”队长房本杰说。

  此次专项工作的关键是“在行动”,即突出对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践行和弘扬。在专项工作的框架下,中科院通过建立一批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成立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征集老科学家故事创作作品等多种形式,引导全院科技工作者树标杆、找差距、立志向、见行动,在全院形成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浓厚氛围,不断强化“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初心使命。

  截至目前,中科院已陆续建设了5个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和13个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成立了40多个以老科学家命名的突击队。

  在平均海拔4410米的四川稻城海子山,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团队克服高原环境带来的各种困难,以5年的坚守换来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时代的开启。苦不苦?苦。为什么要坚持?因为科研要与大国地位相匹配!这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LHAASO运行部主任吴超勇给出的回答。

  从“两弹一星”元勋到何泽慧、方守贤、谢家麟等高能所奠基科学家,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光”始终烛照高能所人的前行方向。在吴超勇看来,老科学家精神是朴素而真挚的,依靠年青一代身体力行地继承和发扬。“在鼓舞自己的同时也感动身边的人,从而使这样的精神具有了生命,永远延续下去。”

    对标榜样 提振信心 

  南仁东、王逸平等“时代楷模”,不忘科技报国初心、牢记科技强国使命,用无私奉献的精神谱写了精彩的科学人生,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践行者。

  中科院针对“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聚力促进人才干事创业办实事”重点任务,号召全院学习以南仁东、王逸平等为代表的新时代科学家感人事迹,并深入推进“一所一人一事”、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评选等系列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主动担责、提振信心,做新时代科研路上的奋斗者。

  9月17日,中科院“筑梦天眼 至诚报国”党员主题教育基地、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落户“中国天眼”(FAST)观测基地。FAST是国之重器,历经22年艰辛漫长的选址建设过程,是“人民科学家”南仁东用实际行动带领团队至诚报国的珍贵成果。如今,南仁东的精神仍深刻影响着贵州山区大窝凼里那群“找星星”的年轻人。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姜鹏清楚记得,FAST刚成立调试组时曾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声,团队内部也有人气馁甚至离开。为此,姜鹏花费大量精力做思想工作,找每个人谈话,用南仁东的精神鼓励大家,最终把团队成员拧成一股绳,获得了调试的成功。“我们团队里100多个人都被南老师的精神感动,私下聊天也经常回忆起他。今后,南老师的精神会继续激励大家前行。”

  深受老一辈科学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精神影响的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张克荣,选择身体力行传递科学家精神的薪火。不久前,张克荣走上“报国讲坛”,以“见证伟大时代”为题,讲述了所在团队十几年来的奋斗历程。

  “作为新时代中科院的一名科技工作者,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就是要积极投身于生态系统固碳、减排、增汇研究中,解决碳中和相关的科技难题。”张克荣说。

   生根于心 蔚然成风 

  作为专项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中科院直属机关党委组织编写的《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于“七一”前正式出版。100位党员科学家亲笔书写的入党志愿材料和爱党爱国伟大情怀,激励着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赓续光荣传统,奋斗新征程。

  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资源与环境学院2018级博士生李通已经数不清将这本书读了多少遍。书中党员科学家的铮铮誓言,为加入第二次青藏综合考察队川西北地区科考分队的李通拨开了前方的迷雾。“作为新时代的国科大学子,我要向党员科学家学习,用行动践行入党初心。”

  与此同时,中科院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建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推动老科学家精神走进科研院所和高校,面向社会讲好讲活老一辈科学家事迹。截至目前,宣讲团累计举办了40多场报告会,吸引1.5万余人次在现场聆听并学习。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报告,深深震撼了院内外青年科研人员和学子的心。

  对于这种震撼,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低温工程与系统应用研究中心主任龚领会感触很深。自从专项工作开展以来,团队把弘扬科学家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冲劲和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共同的价值感和使命感使团队焕发出强大的前进动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也进一步增强。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这时候更需要智慧和耐力。艰难时刻,是科学家精神给了我们强大的定力。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我们经过冷静排查和无数次碰撞讨论,终于克服了难题。”龚领会表示。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中科院院属单位深入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院党组工作要求,主动将弘扬科学家精神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融合,通过“给老科学家的一封信”、科学家精神分享会、“我身边的先锋”选树、老科学家事迹陈列展等主题活动,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过程中汲取“钙质”,让科学家精神生根于心、蔚然成风。

  “科研人员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发扬‘宁坐板凳十年冷,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担当时代使命,坚定创新自信,脚踏实地做好科研工作,勇于攀登科技高峰,在新时代建功立业!”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超导实验室研究员孙亮坚定地说。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1-12-23 第4版 综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