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扫描

媒体扫描

【中国科学报】科技报国 不负春风——中科院人纪念全国科学大会召开40周年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26

  197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在这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台下数千名科技人员欢声雷动,掌声经久不息。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在那次大会闭幕式上,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发表了《科学的春天》的讲话。

  春风一吹,就是40年。40年来,中国的科技事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地位与命运,也因此彻底改写。

  科学,在春天起步 

  中科院院士、全国最高科技奖得主赵忠贤是全国科学大会的亲历者。回忆起那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大会,他由衷地感慨:“我非常幸运赶上‘科学的春天’,并开始了我后来几十年坚持的研究。大环境的稳定是坚持的必要保障,我正是依靠了这样的环境,才得以发展和有所成功。”

  全国科学大会的另一大历史贡献,是明确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根本方针。

  对赵忠贤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来说,科学大会的召开,让知识分子“臭老九”的身份正式结束,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得到翻身。赵忠贤坦言,“文革”十年,大多数科学研究都停止了,很多人失去了从事科研的机会。“政治上的翻身,让大家真正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在改革开放初期,各单位也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改善科研条件。如中科院考虑到年轻人十几年没涨工资,就采取了发放补贴的措施;研究所史无前例地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按需要建立了新的研究室。

  “尽管那时候国家百废待兴,条件十分艰苦,但春天的到来,激发了大家的精神力量,从此我国科学技术稳步发展的40年开始了。如今,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正在召唤着我们。科技人才辈出,国家也加大了投入,中国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赵忠贤相信,这一天会早日到来。

  作为同样参加过全国科学大会的科研人员,中科院院士杨乐也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在大会举办后,杨乐就得到一次去欧洲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这是1966年以来,国家第一次批准学者以个人身份出国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而到1978年冬天,就开始有成批的学者出国进行访问交流了。”

  杨乐认为,40年来,国家对科技一直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家的创新发展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尽管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了很大成就,但基础研究还需要提高水平。尤其是数理方面,需要不断有年轻科技人员加入进来。”他说,“今后我们还要遵循中央的要求,更好地发挥科技的作用。”

  生逢其时不负时代 

  1978年,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虽然还在上初中,但她却是全国科学大会的受益者。

  “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正好赶上了‘科学的春天’到来,沐浴在春天的阳光中成长起来。我们怀着对陈景润、华罗庚、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敬仰,怀着对科学的追求和建设‘四个现代化’强国的理想走进了学校。”

  曹晓风说,国家恢复高考,派遣学者出国交流、进修和开放留学等政策,为有志科技事业的青年人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对广大科研工作者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她2003年回国到中科院工作后,也能感受到中科院自上而下的浓厚学术气氛和创新文化。

  在她看来,纪念“科学的春天”到来40周年,就要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在新时代的春天里播种新的希望。“我们应该齐心努力,为中科院早日实现‘四个率先’,提升科技自信,发挥科技优势,结出更多更具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徐涛1978年时刚上小学,虽然不记得当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但也感觉到了这股从北京吹向大江南北的科技春风。“正是在这样的春风吹拂下,我从小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科院也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烙印。”

  受益于这股改革的春风,成年后的徐涛有机会到世界最顶尖的研究机构学习和工作,学成后,又受到祖国的感召,到中科院工作。

  “回顾这些年,国家对基础研究越来越重视,科研经费的投入一直在持续增加,科研人员的待遇也在不断提高。”他说,“我们既然生逢其时,就不要辜负自己的理想,就要无愧于这个时代,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两项奖励,如今,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回忆起这段历史,都感到无比骄傲。“40年来,我们基层研究所坚持特色定位、脚踏实地、苦练内功,实现了研究所的跨越发展,为‘科学的春天’增添了一缕色彩。而中科院数十年来,更是为国家‘科学的春天’谱写出了系列篇章。”

  作为理化所所长,张丽萍感到,自己有决心,也有激情,带领研究所继续坚持登高望远,做顶天立地的工作,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坚持特色定位不动摇,坚持“三个面向”不动摇。“我们一定会用饱满的热情拥抱新一轮科学的春天,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重大贡献。”

  科技青年一直在路上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罗三中说自己“沐浴着‘科学的春天’出生”,不但是改革开放40年的同龄人,是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国家日益强大的直接见证者和受益人,也有幸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亲历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突飞猛进。“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做科学研究最好的地方之一,同时也是对科技创新需求最为紧迫的国家之一。”

  2011年,中科院成立青年创新促进会,罗三中担任了第一、二届理事长,见证了中科院青年人才和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勇做时代弄潮儿,同时也要做科学精神的引领者,求真务实,淡泊名利、潜心致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云霁从本科到工作,一直没有离开过中科院系统。近年来,他所在的计算所智能处理器研究中心在中科院和研究所的支持鼓励下,从无到有,开创了深度学习智能芯片的学科研究方向。

  “中国科技界的土壤培养了我,我注定要带着科技的基因奋斗下去。”陈云霁表示,自己未来将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计算能力对各个前沿学科的支撑工作,和其他领域的科技同仁一起服务好引领创新的大战略,服务好中科院的科技创新工作。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博士生姚永芳2015年到国科大读书的时候,听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讲了两个故事,一是一位湖北农民为国科大捐款一万元,二是关于“两弹一星”的故事。当时她就感到,这是一个有时代担当、更有情怀的校园。

  3年后,这份自豪感沉淀为一名青年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力学所流固耦合实验室高铁组的一名博士生,她重点参与了其中的相关力学问题研究,在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作为科苑学子,我们有着科教融合的特殊优势和良好的学术资源保障,应当牢记‘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使命,在各自领域不断培养锻炼自己的能力。”姚永芳说,“今年是‘科学的春天’40周年,也是国科大建校40周年,为早日实现‘四个率先’,为时代发展作创新贡献,一直行走在路上,就是我们青年一代的答卷。”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召,开启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新篇章。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刚刚闭幕的两会对国家科技管理体制作出了新的部署。

  正如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所说:“我们纪念全国科学大会40周年,就是要传承光荣传统,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推动中科院科技创新工作在新时代实现新跨越。”

  一直在路上,也是中国科技界的解答。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8-03-26 第1版 要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