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短板 建设创新型国家
汪鹏飞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中共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宏伟蓝图已然绘就,社会各界如何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落实十九大报告中的各项目标,就成了最主要的问题。
就我所从事的科技领域而言,过去5年来,国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科技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许多领域仍然存在差距。我们取得的成就越大,就越要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真实位置和短板。比如,我国汽车工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消费者认可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该看到,目前国产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及工业化水平,跟外资品牌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如何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补齐短板、实现全面赶超?我想,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是关键。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在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等方面,为建设科技强国、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贡献力量。
(人民日报记者 卢泽华整理)
民心相通 让世界理解中国
杨燕怡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驻欧盟使团前团长
中国与中东欧16国(“16+1”)合作,成果惠及各国人民,受到普遍欢迎。但是欧盟内部也存在疑虑,认为合作可能会“分裂欧洲”;中国在海外的很多投资,救活了频临破产的当地企业,得到企业和民众的支持,但也引发了当地政府的警觉。
中国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主张要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和认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少国家对待中国的心态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巨大的市场、资金甚至是技术;另一方面,他们从资本主义兴衰进程中得出的“强国必霸”“赢者通吃”理论,让他们对强大起来的中国保持警惕。由于文化的差异,很多西方人无法理解中华文明的“和合”文化,无法理解共生共赢的理念,对中国依然保持着意识形态的偏见。
西方对中国的警惕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应主动加强对外沟通、增信释疑,为国家发展争取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和良好的国际条件。
中外之间除了要加强高层交往和政策沟通外,还应重点扩大民间交往、增进民心相通,构建起中外友好的强大社会基础。我建议,中国选派大量年轻志愿者赴海外进行教育等公益活动。一方面可以开拓年轻人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民间接触,让当地民众对中国有更深入的认知,使中国的国家形象鲜活起来。
(人民日报记者 潘旭涛整理)
乡村振兴 美丽为先产业为本
方中华 全国人大代表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路南街道方林村党总支书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这是今后一段时期统领农村发展的总纲领,为新一轮乡村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从实践角度来说,我认为做好乡村振兴需要做到“美丽为先”“产业为本”。
坚持美丽为先,需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清理整治最急需的热点难点入手,围绕农村环境治理这一主线,推进垃圾、公厕两大革命,做好生态洗衣房、美丽庭院、美丽菜园3件实事,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乱搭乱建清理、农房立面改造、线乱拉整治四大行动,基本实现“污水不横流、垃圾不落地、危房不住人、杂物不乱堆”的“四不”目标。美丽目标的实现也要全民参与,比如引导农户做到门前屋后见绿、见花、见小品,形成有品味、有特色的景观。
坚持产业为本,就是要把富民作为乡村振兴落脚点,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让“美丽”成为生产力。一方面要实现产业化运作,做大特色产业。树立“一个村就是一家企业”的理念,积极推行“村+企业+农户”经营模式,积极发展生态观光游、农耕体验游等,打响乡村旅游品牌。另一方面要做好网络化经营,做强农村电商。坚持把农村电商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引擎,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出台农村电子商务专项扶持政策,充分激发草根创新智慧,大力培育电子商务特色村,努力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发展。
(人民日报记者 柴逸扉整理)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