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下,隶属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液态金属物质科学与技术研究丛书”之一的前沿著作《纳米液态金属材料学》正式出版。该著作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饶伟研究员、刘静研究员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旭阳副教授共同编著,系国内外首部系统阐述纳米液态金属新兴功能材料制备、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体系的前沿著作,填补了相应学术文献空白。
不同于迄今已被充分研究过的如金、银、铜、铁等常规刚性纳米材料,得益于低熔点特性,纳米液态金属材料以其独特的可变形效应、小尺度效应,可调的表面张力与高比表面积等特性,在材料制备与表面工程、复合材料、电子印刷、先进散热、生物医学与二维材料制备等方面,催生出系列颠覆性应用技术。将液态金属的物理尺度缩小至纳米范围,能提供高比表面积与丰富的可修饰位点,从而显著改善液态金属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特性。与此同时,液态金属颗粒也是显著改观各种液态和固态材料功能特性的优良添加物和改性剂。目前,已经开发出如模板法、流体喷射法、微流控制备法、机械剪切法与超声法等多种类的纳米液态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液态金属的表面可通过有机化合物、碳基材料与无机氧化物等实现高性能工程化。为强化纳米液态金属流体的功能性,通过与不同的有机分子、金属颗粒、无机纳米材料等结合可构筑包括金属流体冷却剂、磁流体、高导电材料、高导热-电绝缘材料、液态导体-绝缘体转化材料、彩色液态金属等纳米液态金属复合材料体系,不仅扩展、丰富已有的重要核心功能材料,还可以为许多新兴领域的应用提供前沿创新材料的支撑。
在热界面材料领域,液态金属柔性颗粒可以避免热界面材料的内部应力集中,更高的颗粒融合势垒还可显著提升高导热电绝缘热界面材料的稳定性。另外,作为软颗粒填充进导热硅脂、硅弹性体及导热流体内,可制备出高性能热界面材料,甚至有望实现自然界终极冷却剂与导热率最高的流体材料。在电子印刷与增材制造方面,纳米液态金属颗粒经过氧化处理可明显改善纳米墨水与基底的粘附与润湿性,据此开发新型电路烧结方式,可助力多样化、多种类、大尺度、高分辨率印刷电子产品。在生物医学领域,液态金属纳米生物材料具备低剂量和高载药效果,独特的肿瘤微环境刺激响应性适用于化疗药物的精准输运。纳米液态金属生物相容性高,同时表面可提供丰富的修饰位点,进一步通过高分子、无机材料、金属材料的修饰可赋予材料靶向治疗、强化传热与联合治疗能力。结合液态金属独特的多场刺激响应性,可极大提升微创式肿瘤红外热消融、磁热疗、低温冷冻的治疗效果。另外,纳米液态金属材料具有多种生物医学成像功能,助力微纳米探针诊疗平台的开发。
值得指出的是,通过快捷方式直接制造电子与半导体一直是电子行业雄心勃勃的目标。液态金属材料表面自发形成的二维氧化膜是天然的二维半导体材料,也是最容易在室温环境实现电子印刷的。利用氧化物与液态金属本体的粘附力差异,可连续剥离而实现大尺度、原子级金属氧化物薄膜的制备。通过与其它金属形成合金,结合化学处理等方式,各类晶圆级镓化合物、过度金属氧化物、后过渡金属氧化物与稀土金属氧化物都可实现成功制备。
此外,纳米液态金属领域中的前沿应用场景,如纳米机器、量子材料、量子器件与金属软化等领域也在该著作中予以阐释。
此部著作的及时出版可望高效推动纳米液态金属材料学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全书注重介绍纳米液态金属材料中最为基础的科学属性、典型效应及相关应用,学科领域跨度大,交叉性强,内容前沿,是一本兼具理论学术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可供纳米技术、生物、医学、机械、电子、器件、材料、物理、化学及设计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以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研究生阅读参考。
由上海科技书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纳米液态金属材料学》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