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光化学研究所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02

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感光所”)是根据当时国家战略需求而设立的感光化学研究机构。首任科学家所长曹怡。

    创建经过

中国科学院感光所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有机化学研究室(三室)和催化研究室(六室),室主任分别为蒋明谦和陶宏。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根据国家战略需求,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开辟了感光化学研究方向,催化研究室和有机化学研究室合作,投入到特种胶片的研制。1964年12月,根据中国科学院部署,化学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保定胶片厂、天津胶片厂承担了剖析、研制高分辨率胶片的任务。这两个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因此转向感光材料,在吸收化学所相关研究室部分成员的基础上,组成了感光材料研究室,科研队伍由40多人增加到70多人。该任务完成后,1966年,根据七机部提出的要求,这两个室又承担了人造卫星用胶片的研制任务,并建立了附属的涂布车间。

1972年12月,感光材料研究室已经发展到100多人的规模,成为化学所规模最大的研究室。当时为发展我国电影胶片的生产,国家计委提出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国科学院感光所。经中国科学院批复,化学所组成了筹备班子,向国家计委呈报了建所计划任务书,并开始筹备工作。1973年11月6日,建所计划任务书得到国家计委批准。1974年3月24日,李先念副总理代表国务院批准了建所的投资总额(1050万元)和基建规模(总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经过近两年的筹备,感光所于197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化学所感光材料研究室编制正式划归感光所。1975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感光所“革委会”,主任为高坤,副主任为张国林、程德书,编制为400人。1977年5月,中国科学院宣布撤销“革委会”,成立党的领导机构——感光所党的领导小组,邓启明任领导小组组长,高坤、张育英、崔铭珠先后任领导小组副组长。1979年3月,中国科学院任命肖光甲、曹怡、张育英、任新民、赵锋等五人为感光所行政负责人。1980年7月,中国科学院党组任命邓启明为感光所党委书记。1983年6月,中国科学院任命所党政领导班子,曹怡任感光所常务副所长,许绥之、王尔鉴、韩雅泉任副所长,胡震旦任所党委书记。后因胡震旦工作调动,从1985年7月起,史梦幻任所党委书记。1986年,曹怡任感光所所长,她是感光所历史上第一任科学家所长。1992年12月,所领导班子换届,佟振合任感光所所长。1994年6月,沈涛任感光所党委书记。

1978年6月,著名化学家张大煜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调入感光所,任感光所顾问兼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1992年以后蒋丽金担任感光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两位老一辈科学家在任期间,领导和培育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并为界面化学与光催化实验室和生物光化学与结构化学实验室的创建以及感光所的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

    学科建设

感光所成立初期,全所的研究方向局限于单一的感光化学,研究领域过于狭窄,发展空间受到制约,且由于当时全所科研人员中,所学和所从事专业为有机化学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只搞感光化学方面的研究,影响了其专业特长的发挥。基于上述情况,感光所各届领导班子在巩固和发展感光化学这一优势学科的同时,经过充分论证和调研,不失时机地开展了光化学和胶体界面化学研究,并在国内化学界逐渐形成和确立了光化学和胶体界面化学这两大优势的学科方向。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感光所的研究领域由单一的感光化学发展成为光化学、感光化学和胶体界面化学,在以上三大领域中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奠定了宝贵的学科积累,对研究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感光化学学科的巩固与发展

感光化学是感光所传统的优势学科。在感光所筹建期间和建所初期,全所集中了陶宏、任新民、刘敦、王成、郑德水、彭必先等一批知名感光化学家和一支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感光所成立后,全所科研方向主要是新型感光材料的研制和相应的基础研究。继续开展160胶片、彩色反转复制片、一步成像黑白片、显影加工套药、有机助剂、感光测试、感光工艺、胶片保存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下设黑白片室、彩色片室、有机助剂室、感光测试室和电子技术室等5个研究室。进入1980年代以后,重点开展了感光材料乳剂制备的研究,先后开发了T-颗粒乳剂、复合结构乳剂、外延晶体乳剂等新型乳剂制备技术,为我国感光材料,特别是彩色感光材料的产品更新换代提供了技术保证。所研制的微机控制双注乳化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国内多家感光材料厂,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承担了包括ISO1000彩色胶卷、921等多项国家重大任务,在感光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影像评估、明胶结构性能关系等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由感光所牵头组建了中国感光研究会(后更名为中国感光学会),1983年感光所主持出版了全国性学术刊物《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8年更名为《影像科学与光化学》)。1995年,国家进出口感光材料认可实验室在感光所成立。感光所还承办了国内历届感光科学学术会议。经过20多年的巩固和发展,感光所成为我国感光业界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和先导,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国内占有明显优势,为国内感光界、影像科学界所公认。

二、光化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粉碎“四人帮”以后,科研人员思想活跃,全所开展了方向任务大讨论。1977年,以曹怡、蒋丽金、吴世康等为代表的从事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感光材料剖析的科研人员,在文献调研和广泛考察的基础上,在院所领导和院内外一批著名科学家的支持下,在国内率先组织开展了光化学研究,组建了规模上百人的光化学研究室,曹怡任光化学研究室主任,吴世康、蒋丽金任副主任。新成立的光化学研究室下设4个研究组,曹怡兼任有机光化学研究组组长,吴世康兼任高分子光化学研究组组长,蒋丽金兼任生物光化学研究组组长,柳正辉、俞稼镛分别任界面与胶体光化学研究组正副组长。

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光化学事业,感光所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战略举措:一是共同学习,共同研讨,共同出谋划策,在所内形成学习、调研和讨论光化学的高潮。在光化学研究的酝酿和启动阶段,组织了所内科技人员翻译了数部光化学专著,供大家学习参考。二是聘请了有机化学家、南开大学教授高振衡,高分子化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冯新德,量子化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若庄为感光所兼职研究员,主要指导光化学研究工作。以后又陆续从北大化学系、上海有机所、北京化学所等单位聘请了一批著名化学家指导工作。三是加快光化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先后派出了数十名业务基础较好、年富力强的“文革”前的大学毕业生到国外著名的光化学实验室进修学习。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感光所光化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或业务骨干,他们与早期赴美苏留学的蒋丽金、许慧君、曹怡、吴世康、王尔鉴、俞稼镛等人共同构筑了感光所光化学研究的人才基础。四是及时邀请了一些关心国内科技事业的华人光化学家来所讲学,其中包括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杨念祖、密西根大学教授田心棣、加拿大西蒙弗瑞萨大学教授周原朗等人。这为刚刚开展光化学研究的感光所创造了有利条件。五是高度重视国内学术交流,1980年成功地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光化学会议(以后又组织召开了多届),1985年成功地在国内首次组织召开了国际光化学学术会议,此后又陆续组织召开了第14届国际光化学会议、中日双边光化学会议、中美双边光化学会议以及其他一些国际光化学会议。六是着力组织成立了感光所光化学开放实验室和中国化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1990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感光所光化学开放实验室列入中国科学院开放实验室系列,曹怡任第一届光化学开放实验室主任。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感光所成为国内凝聚态光化学研究最为集中的地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光化学研究七大中心之一。在超分子体系中诱导电子转移及激发态能量传递,有机光电子材料,新型有机光信息记录、显示、储存材料,藻类的光合作用和光疗机制,以太阳能转换和环境治理为背景的光电化学,光化学方法合成药物及其中间体等方面做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和好评。

三、胶体与界面科学的建立与发展

1978年以后,随着张大煜、柳正辉、俞稼镛等到感光所工作,与感光所江龙等原有研究力量构成一支高水平的胶体界面科学研究队伍,他们始终以能源科学为背景,成为国内从事该学科研究的主要单位之一。1980年代以后,感光所不失时机地将胶体与界面科学作为重点发展的学科。成立了分散体系实验室(江龙为室主任)和表面化学实验室(柳正辉和俞稼镛为室主任),先后多次承担了国家基金委、国家科委(科技部)攀登项目、973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等,推动了国内三次采油、LB膜、水煤浆等方面的应用和应用基础研究,成为国内从事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的主要单位之一,并建立了挂靠在感光所的中国化学会LB膜专业组。1990年代中期开始,相继引进了一批学术带头人。1998年4月,感光所组建了胶体与界面科学开放实验室(李峻柏任主任)。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感光所在以分子电子器件为背景的分子有序集合体(特别是生物传感器)和以能源为背景的胶体界面化学(包括强化采油、水煤浆制备、氢能)研究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与大庆、胜利等油田合作,用复合驱油新技术使特高含水枯井重新产石油,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