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组建20周年
     首页 >> 专题 >> 纪念理化所组建20周年 >> 专题文章

专题文章

难忘的1999年——理化所组建时的部分回忆

发表日期:2019-06-06来源:徐家远 理化所第一任党委书记放大 缩小

  1999年6月,在知识创新的热潮中,根据中国科学院关于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整体部署,一个新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应运而生了。

 

整合组建

  1999年6月21日,中科院任命詹文山为理化所所长;所班子成员还有:刘新厚、梁惊涛、徐新民和严庆。任命徐家远为党委书记。党政领导班子的确定,标志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正式组建。

  1999年,所党政领导班子在理化所庆祝建国50周年大会上:詹文山(右二)、徐家远(右三)、刘新厚(左一)、梁惊涛(左三)、徐新民(右一)、严庆(左二)

  要让一个新的研究所持续正常运转,比宣布组建成立一个新所,不知要困难多少倍。

  新组建的理化所是由原中科院感光化学研究所的大部分、原低温技术中心的大部分、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人工晶体中心和化学研究所工程塑料中心组成。几个看起来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研究所和专业整合成新的研究所,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尽明确,各学科和专业领域如何融合心中无数,加上经费不足、研究技术领域的差异、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差异、地域的差异、以及人员之间的生疏等等情况,使新所带来重重困难,犹如山重水复。而面临的任务又很繁重,需要加速理化所各方面力量的融合,尽快明确定位,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制定发展目标、确定具体任务,开展创新工作。

  标准高、困难多是挑战,怎么办?只能面对!别无选择!首先要树立信心,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恰好,中科院正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简称“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6月30日,中科院召开“三讲”教育试点工作总结大会,部署京区研究所于6、7月,分两批全面开展“三讲”教育活动。我所从7月13日起开展这项工作。7月13日成立理化所“三讲”教育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徐家远、副组长詹文山、成员梁惊涛。我们从理化所的实际情况出发,经院同意,简化了活动程序;借助这个机会,将重点放在理化所未来的改革与发展,简单说,就是研讨理化所的路子怎么走!经过两个月时间,“三讲”活动按计划完成了全部任务。9月15日,理化所召开“三讲”教育总结大会。在两个月时间内,发动全所职工、科技人员和各级干部,特别是所党政领导班子,还有中层干部和科技骨干,多次就建所问题展开大讨论,发动大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为了建设好研究所,大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整个“三讲”教育变成了一个大论坛、大研讨会。在大讨论的基础上,对研究所未来发展规划有了初步共识。

  大家认为“知识创新工程”是国家行为。除了加大在基础研究的投入产出外,更重要的还是要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化的进程;要“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理化所定位是物质基地中侧重于技术转化的一个“中心”,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试验到产业化前期工作,是以技术创新与发展为主的研究机构。承担着将科技成果纳入到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重任,实实在在地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理化所也同时从事某些基础研究。二十年来,理化所对这个定位的表述虽有调整,但基本精神没有变。

  根据这个定位,理化所仍是国家的事业单位,转制的担心就不存在。但是我们必须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从以基础研究为主的运行机制转变为以技术创新为主的运行机制。当时,在中层干部和科技骨干的会议上,有人建议取消研究室、课题组建制,按方向和领域组建若干“事业部”,事业部是研究所内相对独立的创新实体,可以根据其创新工作的不同性质和不同阶段,建立自己的中试基地、生产示范基地,必要时可以有自己的市场开发与营销队伍。还有全所实行全员劳动合同聘用制,分级聘任、分级管理。还有建立健全严格的考核激励制度,等等。

  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就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日常管理工作。当时初步制定了《理化技术研究所管理工作暂行条例》、《理化技术研究所事业部管理暂行条例》、《理化技术研究所人员管理暂行条例》、以及《理化技术研究所项目管理暂行条例》。由于我们是中科院的研究所,不是企业,对“事业部”一些管理方式和内容不大适应,经过一段时间也就不做了;而建立中试基地、生产示范基地还是坚持的。

  在“三讲”教育的总结会上,还特别强调了领导班子的建设。指出领导班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所领导班子和职能部门班子。所班子是整个“班子”的核心,职能部门是“班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各项工作的组织保证。号召各级班子成员要培养新观念、学习技术转化、学习市场机制,成为“复合型的人才”。根据研究所性质适当调整职能部门,如将原来的“开发处”改为“产业策划部”;实践证明,“产业策划部”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和争取横向经费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这一系列的工作,大家对理化所如何运作的头绪比较清楚了,信心也增强了,理化所的路就先这样走下去。这是一条科学技术直接为国家服务的路,是一条振兴中华的路。

 

砥砺前行

  一个新组建的研究所,要巩固、稳定和发展,靠一次“三讲”活动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也没有一蹴而就的好办法。当时所里就是一个心眼想办法,怎么能增强大家的凝聚力,推动理化所稳步向前发展。

  1999年11月,所长、书记带领中层干部去大连化物所学习取经;也是在1999年,或2000年初,经路院长推荐,所长又带领所班子去德国考察了德国弗朗霍夫研究所,这两次活动都是在学习他们的管理模式,继续探索理化所的合理定位。当时詹文山所长的主要精力仍是在考虑研究所的定位以及各研究领域如何布局,有没有可能融合等关系研究所科技工作如何创新等根本问题。詹文山所长原是物理所的,相当一段时间一直深入到各研究领域,各研究室、组,仔细了解各研究、技术工作的情况。

  党政班子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使新生的研究所继续前行!我们注意到,在“三讲”活动中,职工反映最大的两个问题是:职代会长期没有成立和原感光所食堂环境存在的问题等。从这些意见中,我们感悟到,研究所在管理工作方面的一些基础性建设,必须尽快抓起来;这对改善职工精神氛围、增进凝聚力必有正面效果。

  为此,在一年多时间里,我们改造装修了原感光所食堂、原感光所研究生宿舍楼,修建了灯光篮球场,成立职代会、所团委、研究生会,确立“所训”,做了一系列旨在稳定和巩固新生的研究所的工作;同时也在考虑新盖研究所科研大楼的大计。下面我着重回忆几件事情。

  第一,很多同志希望改造装修原感光所食堂。食堂的条件、环境等方面不尽人意,由于经费困难,尚没有得到改善,我们的食堂没能像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大家的要求是合情理的。

  正好借着“三讲”的东风,大家对食堂环境有意见,所里很重视,经商量,表示尽快整改,所里也很快拨款。接着,这项工作由当时主管行政工作的所长助理聂仲贵同志负责。大概是从1999年的下半年开始,经过近半年,终于改造装修完毕。原感光所副所长、当时爱比西公司的金家祥总经理和他的团队、中光公司总经理张国林和他的团队、刘名禄承包的工厂和刘新厚副所长的实验室各为食堂捐赠了一台大功率空调机;食堂旧貌换新颜,焕然一新。

  厨房饭菜是由所里职工承包的,就餐方式也有了改变,开始一段时间是采用半自助餐方式。食堂环境变了!它不再是单纯吃饭的厅堂,也成了职工、研究生们聊天交流的场所。

  第二,大家另一个建议是成立所职工代表大会班子。其实,这项工作原感光所和低温中心也酝酿已久。理化所组建后,在大家的建议的推动和鼓舞下,党政领导已将此事排在了议事日程,决定召开理化所职工代表大会,成立常设班子。

  2000年3月2日,成立了理化所职代会筹备组。由于是首次成立职代会,没有经验。为了把工作做细,我们特意到数学所学习取经。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筹备组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参会职工代表人数、组织各分会选举代表、确定候选人、确定会议议程、组织选举。会议议程除组织选举外,重头戏是所领导班子报告工作、介绍候选人情况以及推选监票、唱票人选等事项。这些工作筹备组都有具体分工。

  在数学所学习有一个重要收获,就是要十分重视候选人的确定,保证选举投票能达到要求的比例,一次成功。如果选举不能一次成功,副作用是很大的:职工代表和候选人的情绪都将受影响,候选人是否要变更、参会人员时间难定,直接影响会期的确定;还有可能影响到理化所的形象。所以候选人的确定至关重要。我们反复琢磨,用什么办法,才能做到万无一失?最后采用预选举的办法。事先向参会代表讲明情况,将候选人名单请参会代表预先选举。通过预选举还真是反映出一些问题,但基本上都属于对候选人情况不够了解,不需要更换候选人。筹备组不厌其烦,向反映问题的代表逐项、有的还是几次做了解释,直到清楚满意为止。前后做了三次预选,最后一次预选得票率都接近百分之九十。这样筹备组心中有数,对选举一次成功有了把握。

  经过三个多月的筹备,2000年6月23日,这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上午召开了理化所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院有关部门领导、所领导出席了会议。大会顺利完成了全部议程,以高得票率差额选举产生了理化所第一届职代会领导班子,共11名委员。中纪委常驻中科院代表、中科院纪检委主任、中科院工会主席王德顺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祝贺理化所第一届职代会圆满成功,祝贺职代会领导班子诞生!

  会后,与会全体人员在原感光所大楼前合影,大家都敞开心扉、开怀大笑,象征着对这次大会及选举成功表示满意和祝贺。这张照片现在仍然保存在所档案室,我也还珍藏着它。

  理化所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召开

  经分工,理化所第一届职代会主席是齐志英;副主席是张亮、牛永利、石磊;委员是张伟、李嫕、杨健慧、段培成、甄珍、郭玉龙和胡勤国。实践证明,职代会的成立对团结全所职工、推动所里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在基本完成组建理化所最紧迫的主要任务后,所领导关心着新的理化所的持续发展。事情仍是千头万绪,所党政领导觉得应该寻找一种有号召力的精神力量来统一全所职工的意志、形成大家认同的价值观和共同追求的准则,也许这就是“所训”。许多名校、科研所采用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志存高远”、“务实创新”的名言佳话,数十年、乃至近百年地激励着他们,成为大家心中永不磨灭的座右铭。我们应该确立自己的“所训”。

  从2001年下半年起开始操作这件事。先是发通知向全所职工征集所训的文字表述,在不长时间内收到数十条的反馈;接着是形成初选方案,广泛征求意见,特别是反复听取科技和管理骨干的意见;与此同时,所党政领导也反复充分酝酿;并委托时任综合处处长秦金哲作文字整理;2002年2月,秦金哲同志在理化所春季务虚会上作了所训初选方案文字表述的专题汇报,他对涵盖的四方面作了详细的分析(此文最近已在所内发表,本文对此不再赘述)。2002年9月,所务会正式批准了理化所“所训”的文字表述为“自强、务实、和谐、创新”,后引申扩展为“自强意识、务实作风、和谐氛围、创新精神”。

  在最近一次会上,我提到了所训的内容,现任的王越超书记以敏锐的洞擦力说中了当时选用“自强”二字的用心。他说看过了很多单位的所训,把“自强”放在第一位的属理化所;他觉得其中定有“故事”。确是这样,正如秦金哲同志对所训的解析所说的那样:“‘自强’往往用于弱势但具有发展潜质、起点较低但上升空间较大的个体或群体”。正如上面所说,理化所从组建一开始就面临着许多困难,虽然到了2002年,已有转机,但是面临的挑战还很多;“行百里者半九十”,何况,我们尚未行到九十,理化所的组建,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要发展、要腾飞;要成为中科院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机构,靠什么?首先要“自强”、要“自强不息”,这是前提条件。也许,这就是反复强调“自强不息”所蕴含的“故事”。

  第四,当时还用了很多力量抓职能部门和党支部的建设。我们适当调整了职能部门、妥善安排人员,做到了各有其位、各尽其责,没有一个下岗的同志。

  这些看来似乎是孤立的一件件往事,却是研究所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建设,它改善了整个研究所的人文生态环境,有利于营造整个研究所的和谐氛围。

  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如弹指一挥间;我们没有忘记1999年前后理化所的那段岁月。在“自强意识、务实作风、和谐氛围和创新精神”的激励下,一批批理化人举着“所训”的接力棒,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拼搏,一步步迎来了柳暗花明。2015年理化所已经成为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首批建设的特色研究所之一。我们自豪地看到,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学科引领、科技创新、产业策划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扎实推进、步入正轨;形成有凝聚力的、年轻化的领导核心。一批先进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已报效祖国;若干前沿研究领域也持续引领发展。

  理化所前景是光明的!任重而道远!让我们自强奋斗、砥砺前行!

  最后特别说明,由于是回忆20年前,有的事件、时间可能会有不够准确;涉及的内容也可能会有差错。如有此类问题,笔者诚挚致歉;并请各位同仁不吝指正。

  最后特别感谢国家知识创新工程!感谢中科院各级领导!感谢理化所各届各级领导!感谢理化所全体在职的和已经离退休的同志!感谢理化所各届、各级研究生!感谢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关注理化所的所有同志和朋友!

  徐家远

  2019年4月12日 初稿

 

在我再次修改这篇稿子的时候,詹文山所长已不幸离我们而去。我谨以这篇稿子和下面的短诗缅怀詹所长。

悼念詹文山所长

惊悉搭档文山兄,

不幸驾鹤入苍穹;

音容笑貌今犹在,

缅怀詹所泪如涌!

 

徐家远敬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