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到理化所的前身之一中科院感光所读研究生到现在,二十多年一晃而过,如我们伟大祖国这二十年间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样,我们的研究所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犹记得1997年4月,第一次来到位于北沙滩南沟泥河的感光所参加研究生面试。面试前的学生会议上,佟振合所长代表所领导给来参加面试的学生讲话。佟所长上台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家不用担心,今天来参加复试的同学都能上研究生”。这句话一下子就安定了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学生们忐忑不安的心。这句话也在之后的许多年里成为我关于感光所最初和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2000年左右的南沟泥河如它乡土的名字一样,偏僻但充满了乡村野趣。记得当时从感光所去城里似乎仅有328公交可坐。周围除了科学院的几个研究所,少量的家属区和一个超市外,就是大片的农田、村子和池塘。春天时,和同学们去附近的农田里挖过野菜。深秋到初冬时,在龙王堂村附近的池塘边买过刚从塘里挖出来的带着黑泥的莲藕,嫩藕清甜的味道至今仍记忆犹新。农历八月十五之前,摘过所内路旁柿子树上的大柿子。之后的许多天里,时不时带着期待的心情摸摸床底下的硬柿子是否变软。伴随这些悠闲记忆的还有直到深夜,仍然灯火通明的实验楼和尽管条件简陋,仍辛勤工作的老师和同学们。
时间的流逝给南沟泥河附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龙王堂村附近建起了国家会议中心、鸟巢、水立方等标志性建筑,过去的池塘可能也变成了奥运村附近龙形水系的一部分。大片的农田变成了宽阔的马路、环境优美的居民区和风景秀丽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晚上灯光璀璨的奥体中心步行道成了人们休闲的场所,骑小自行车往来的小朋友们,唱戏、唱歌的大爷大妈们,跳街舞的姑娘小伙们汇成了欢乐的海洋。繁花似锦、鸟鸣啾啾、四季美景不同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也成了人们锻炼、休闲的好去处。
我们的研究所的科研条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犹记得那时的研究所似乎只能提供核磁共振、质谱、闪光光解、时间分辨荧光寿命等有限的测试。研究所周围的生物物理所、地质所、北科大、化学所、北大、清华甚至远到北京测试中心都留下了理化所师生们表征样品的身影。1999年原感光所的一部分并入新组建的理化所,2006年搬迁到中关村保福寺桥附近。如今,理化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已经拥有扫描电镜、透射电镜、 原子力显微镜、显微Raman、X射线衍射、核磁、显微 Raman、时间分辨荧光光谱仪、瞬态吸收光谱仪和飞(纳)秒激光器、激光动态光散射和 X光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许多大中型设备,我们几乎“足不出所”就可以完成从有机材料、晶体材料及微纳米结构材料等包括分子结构、分子量、微观形貌、颗粒尺寸、晶相组成、元素组成、能级、光谱与光学性能等的测试与表征。师生的办公和实验条件也获得了明显的改善。研究所在科研条件方面的进步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满足新时期发展的需要,理化所也从过去偏重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转变为以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为学科背景,以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研究为职责使命的研究机构。与理化所发展指导思想一致,我们研究组也从过去偏重基础研究的感光化学、光催化和胶体与界面化学领域拓展到了微/钠金属导电材料、光催化材料、自清洁、碳基发光材料与应用等多个领域,承担的项目从过去的自然科学基金为主拓展到了基金、战略高技术和面向企业的高技术开发等众多方面。这些都离不开刘春艳老师和研究组师生多年的奋斗。而我们也已经从学生成长为研究组的骨干。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一些师长已经离我们而去,还有许多老师如佟振合院士、周远院士、张宝文老师、刘春艳老师等尽管已至耳顺之年或已退休多年,但仍能在所里看到他们忙碌工作的身影。相信在老一代科学家们努力奋斗精神的感召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理化所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