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有些人只是擦肩而过,有些人虽然在一起学习、工作多年但也没有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但是总有一些人品德高尚,真诚待人,令人终生难忘,王成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让我终生难以忘怀的人,他不仅是我的良师益友,更是给了我莫大支持与帮助的贵人。
王成先生在大学期间品学兼优,毕业后,于一九五七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我国著名化学家——北京大学傅鹰教授的研究生。后因五八年大跃进,只念了一年就中断了学业。六一年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讲授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课程,他的授课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是大家公认的一位授课水平高的教师。他学术造诣精深,曾任研究室主任、感光化学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所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左为王成先生,右为作者
我是一九八〇年来到王成先生的课题组,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深刻地感受到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研究思路极为开阔,以及为祖国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就拿我刚到课题组开展的X射线胶片感光层研究来讲,他首先深入调研,并密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与组里同志们充分讨论研究,准确地找到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将工作集中到如何解决胶片含银量较高的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研究的路线和方法。因此,我们首先从卤化银乳剂的制备开展工作,在调整卤化银乳剂配方及小型涂布机涂布双面乳剂层的胶片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在王成先生身先士卒精神的感召下,为了早日完成任务,组里的同事经常加班加点。我当时与妻子和孩子两地分居,晚上加班至深夜更是家常便饭。由于大家的努力,工作进展很快,取得了滿意的实验结果。为此,我们与天津感光胶片厂、厦门感光材料公司开始合作,并与厦门感光材料公司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在下厂期间,王成先生总是一马当先,带领大家积极与工厂合作。在工作中,他的精力比我们年轻人都旺盛,工作一天,到晚上连年青人都感到很累,但他依然精力充沛地继续工作。在王成先生的领导下,我们的努力极大地推动了X射线胶片的研制与生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课题组研制的“高感低银医用X射线胶片”,荣获一九八五年中国科学院一等奖。
王成先生虽然是高级研究人员、是领导,是年轻人的师长,但是他总是以普通人员自居,时时处处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他家住在林科院,离单位比较远,但他几乎每天早早乘坐公交车,不到七点就到所里,进了实验室先搞卫生,擦桌子、拖地打扫楼道、打开水,一通忙活。做完这些清洁工作之后,他就查阅资料,安排实验工作。
王成先生特别重视学术的讨论和交流,他经常向我们介绍国际上的研究动态、学术进展。他还就查阅文献、专利后所触发的想法、思路与我们共同研讨,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
不仅王成先生献身科学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而且其俭朴的生活态度和日常生活中处处为国家和研究所着想的高尚品德也令人敬佩。所里每年都安排一次全体职工的体检,在我的印象中,他从退休后就没有参加过所里组织的体检,他说:“我的身体很好,没必要花这个钱。”他的医保卡也没怎么用过,有点小毛病不舒服就自己花钱买点儿药,看牙也都是自已花钱没有报销过医药费。他表示百年之后将遗体捐献给国家。他的生活非常俭朴,这些年我和组里的同事经常去看望他,见他穿的衣服大都是二、三十年前的,很少买新衣服。他非常满足当下的生活,住的房子一直没有装修,至今地面还是水泥地,硬板木床,家具也都还是七、八十年代的老家具。
作者及同事去王成先生家中探望
王成先生对同事的帮助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上,对同事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也总是挂在心上,尽其所能帮助解决。对此,我有深刻的感受,也永远感念在心中。我结婚后一直与妻子和孩子两地分居,他对解决我两地分居的事非常关心和重视。一有机会他就和所领导及人事部门反映我的情况,力促早日解决。在我结婚十年后,所里为解决我妻子和孩子的进京户口,同意报送我的申请材料到中科院人事局,于一九八七年解决了我的两地分居问题,一家人终于团聚。我非常感谢所领导及有关部门为解决我两地分居问题所做的一切,也了却了老主任的心愿。就我个人而言,王成老主任就是我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人,说是我的恩人也恰如其分。
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希望王成先生健康长寿,愉快幸福地过好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