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3-29

我们徜徉在繁花似锦的春天里

也常怀感恩的心情回首

那些曾经照亮我们道路的前辈们


科学研究是一种具有传承的活动

大家更要兢兢业业

做好自己的这一棒


将这种勤奋拼搏的精神传承下去

迎接硕果累累的秋天


五年前,我以“桐花万里丹山路”为题,回忆了理化所氦低温技术发展的点点滴滴。时近清明,又想起李商隐的这首诗来,不由令人回忆起在这风雨路上点起明灯的前辈们。盛世伟业,更要念起这些先驱们的故事。

第一次见到詹文山老所长,是在一个庆祝活动上,那时候也没有想过后来有机会得到老领导的指点。直到开展大型氦低温技术研究的时候才熟悉起来。那时候詹所长出任项目总指挥、总顾问,经常参加我们的讨论,包括立项研讨和技术分析。有时候没有合适的会议室,就干脆在詹所长的办公室里开会。詹所长有在院机关和系统工程方面工作的经验,看待问题非常深邃,分析问题也容易抓住要害,在我的印象中,他不拘泥于繁琐的人和事上,对工作上的部署安排也会考虑人的感受。现在想起老人家来,还是抽着烟冷静地思考问题的样子。

詹所长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1958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第一届物理专业。他经常讲起当年辗转舟车跋涉到北京求学的艰苦和读书的认真,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科学院当年办学办得非常成功。科大人也是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科技事业脊梁般的团体,不止是在我们科学院内。

有一段时间,我们爷俩经常在一块出差。有一次在路上,他若有感触地和我聊起创业维艰,他说“成大事者,敢为人先者,必须要有牺牲精神。先驱,意味着牺牲。”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眼睛炯炯有神,凝视着车窗外面,这也许是因为我们聊到了未来氦低温技术在中山的发展。

这句话,饱含了他人生经历的很多领先的事情。又红又专,是老科大学生的风格,具有很强的大局观和奉献精神。今天想起来,很遗憾地是他没有看到今天理化所更美好的发展,还有我国氦低温技术的不断突破。

詹所长比较重视团队建设,强调集体协作的精神。他说,不要计较一件事情做成功了,于私有何用。成功和追求成功的过程,就是你人生价值的体现。一旦披荆斩棘开造出一条前面开花结果的道路来,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同行者,作为科学家,要学会分享胜利的果实,而不是摘桃子。这些思想虽然没有系统地阐述,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还是有很大的启发。

洪朝生先生外祖父高梦旦先生也是终生践行“成功不必在我”的信条。在一百多年前,世界氦液化技术的激烈角逐中,也是善于分享的卡末林·昂内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1853~1926)获得了成功,并将这一技术迅速地在世界各国扩散开来,形成了一门欣欣向荣的学科,打开了通往量子世界的大门。一花独秀不是春,作为科技工作者更要注意到这一点,这本质上影响着整个学科的未来。

在做40升每小时的氦液化器的过程中,我印象中经历了不止十次的失败,每次都是在即将出液的时候出现各种小问题。每次都是透平膨胀机的转速就差那么一丢丢,转速上不去对于膨胀制冷而言就是制冷功率到不了。第一次出液氦,大约是在2015年中秋节的晚上。在这种僵局下,詹所提出来研究透平膨胀机必须采用并行的技术路线。在任何系统工程技术上,如果一条腿走路必然冒着更大的技术风险。后来氦低温技术的不断突破,正是基于詹所当年一锤定音。对于一个管理者,能够在复杂繁琐的信息中,很快抓住要点和主要矛盾,如果没有在系统工程的工作经验,是很难做到的。

2016年5月,我国第一台高效氦气螺杆压缩机性能测试(中间为詹文山)

詹所长给我印象不仅仅是高瞻远瞩,有时候还非常地具体细致。有一次我们调研过一个工业4.0的车间,他对于那种可以上下开门又很薄的那种门,非常感兴趣,一再嘱咐我在廊坊的低温组装车间可考虑采用这样的方式,这样可以解决冷箱总装的环境防尘问题。过了很长时间后还专门找我了解廊坊车间的种种进度,再一次强调洁净的重要性。

有时候面对不同的技术上的分歧意见,詹所总是笑呵呵的看着双方,耐心地听完双方各自的陈述。他并不急于做裁判,一挥手,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针砭要害,开门见山,避免细枝末节的纠结,直接按照如何保障大目标的实现来协调。有时候也会开些玩笑来化解一些分歧,他是一位幽默的智者。

他从不是从情感好恶上的因素考虑支持谁、不支持谁,而是从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规律出发,兼顾技术路线的互补和互相备份的部署,鼓励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在学术研讨中,也从不考虑谁的年龄或职称上的差异,哪个有道理,就支持。作为八零后的小孙,专门研究氦透平膨胀机,他经常与詹所一讨论就是半天。在有些讨论会上我都感觉他已经快成为一名氦透平膨胀机的专家了。

遇事果断也是老所长一个鲜明的特点,他有时候会打断那些繁缛的细节,单刀直入,先问来意,直奔目标,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詹所长经历的事情比较多,掌握的信息相对广泛,所以在科技思想上也非常活跃。有一次对3D打印技术在透平机械上的应用就非常感兴趣。我曾获得一项基于冷压缩的离心式压缩机技术的研制项目,也是得到了詹所长和课题组的大力支持,他是非常鼓励原始创新的。

2012年2月于南海之舟
(左为吴剑峰,右为詹文山)

吴剑峰副所长也做过我们装备研制项目的顾问。他在工作上可不是一般的勤奋。在技术研讨的时候,他会提及自己在401低温系统做实验的经历。回忆起各种温度计的读数差别很大,所以非常关心低温系统的温度测量的问题。在工作部署上,也具有前瞻性。我们在一期项目中,使用的氦气压缩机还是进口的,受到一些众所周知原因的限制性使用条款。所以在二期项目立项研讨的时候,他坚持建议对氦气压缩机这块硬骨头要解决。当时不少人认为这种设备我们没有制造的能力,短期内很难攻克。到现在还记得他讲的一句话:“你们要不敢做,那就我来试试。”后面我们联合生产单位,经历了很多次的反复失败,最后形成了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仅做出来了,而且比国际上还要先进。清华大学工程热物理领域的过增元院士,当时就这个成果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话,“理化所做出这么重要的成果,(侧面)还表明,咱们中国人,还是可以攻克一些难题的。”

更早地与吴所接触,还是散裂中子源酝酿的初期,他提出来做甲烷慢化包冷却方案,李青老师负责液氢冷却的慢化包。到2009年我们做开始做液氢温区的制冷机正是延续的液氢冷却慢化包的方案。吴所的敬业精神,也值得科技工作者学习。作为一个大课题组的负责人,技术产业转化又做得很好。白天公务繁忙,申请专利等往往都是晚上在做,常常时近子夜,绘图都是用铅笔一笔一笔地设计,边思考边画图,基本上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他的手机铃声,用过《新闻联播》的那种慷慨的背景音乐,那其实也是他年轻才华横溢的一段缩影。无论是技术上还是产业转化上,他都是一位很富有创造力的老师。

无论前辈、同龄人还是年青人,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都是一盏明灯值得学习。我们徜徉在繁花似锦的春天里,也常怀感恩的心情回首,那些曾经照亮我们道路的前辈们。科学研究是一种具有传承的活动,大家更要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这一棒,将这种勤奋拼搏的精神传承下去,迎接硕果累累的秋天。

作者:胡忠军研究员
低温工程与系统应用研究中心



附件: